安卓软件介绍
米多小说安卓版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免费看小说软件,它以其实用性和免费的特性在众多阅读软件中脱颖而出。这款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在各种小说的世界中,无论是流行的都市言情、悬疑惊悚、历史穿越还是科幻幻想,米多小说安卓版都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
米多小说安卓版推荐理由
更新时间:2024.3.28
宿主又来撩主神了11。
洛狐狸终于出场了,司矜要翻身做人上人。上集说到司矜酒吧猎艳片刻后,他发现了目标。那是一个学生模样的小荣。很快两人就凑到了一起,酒过三巡司矜又有些醉了,小扶着他就要去开包厢。就在这时被一道低沉的男声打断,放开他。
两人同时回头就看见洛凌渊出现在身后。他换了套银白色的西装,一股的气质立刻扑面而来。小荣一脸为难:哥我知道我很抢手,但是我得先送这位哥去包厢。你要是真喜欢我,我们明天约。
我是说放开他。洛凌渊一把将满身酒气的司矜拽进怀里,眼神音质:我的人也敢碰。你活腻了。小荣一脸的尴尬,这俩人看起来明显就是撞换号了。这是唱的哪出,那个哥别生气,我这就走这就走,司矜醉醺醺的开口等等,把我的钱包还给我。晓荣一见不好撒开腿就跑。司矜迈开长腿几步追出去,一个标准的擒拿将他压下落。狐狸报警。送走警察后司矜瞥了一眼身旁的男人:洛狐狸你来干嘛,活腻了找死。洛林渊笑眯眯的眼里藏着老谋深算,不看你表演擒拿,司矜轻笑:好看吗?洛凌渊眼里带着势在必得,好看我越来越想留住你了。司矜勾住洛凌渊的领带狠狠往下一拉,洛凌渊的呼吸顿时一滞。这人无论从身材到长相都是他喜欢的类型,但是他并不喜欢比自己弱的,势均力敌的爱才更能让人深陷。给你条活路让我做你老公。
洛林渊一见脖子松了,迅速制住司矜的双手,或许你可以试试老婆的角色。司矜不值当。
洛叔叔年少很累的,我今年23岁,你30岁都中年了。洛林渊凑近,我倒是想,但我最不忍心看小孩辛苦。低沉的音色中带着不甘示弱,司矜蹭了蹭他的脖子,不辛苦跟我回家。我保证让你这辈子除了我,再也看不上别人。洛林渊沉默片刻答应下来,也可以我来开车。
司矜以为他答应了,比时隔五百年吃到棒棒糖还开心,却没发现洛狐狸老谋深算的眼里满满的算计。
米多小说安卓版功能特色
提供男频女频的小说分类导航,用户就能选择感兴趣的小说分类进行搜索;
自动推送许多热门的小说,让您以后在线随心阅读;
您可以在这里设置自己喜欢的翻页模式,这样您阅读小说的时候就会更好、更舒适;
整理了多种阅读背景颜色,选择您喜欢的颜色就能快速设置;
自由的调整阅读界面的亮度,这样用户就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刺眼;
调整文字的大小,能够有效的减缓眼睛的压力;
米多小说安卓版更新内容
1、新增自动翻页功能,看书更舒服
2、菜单功能优化
3、修复已知bug。
米多小说安卓版推荐理由
一、小说的文本特征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今日小说观念相差甚远。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里的“小说”虽有“可观之辞”,但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它的地位,仍然不登大雅之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列于十家之后。述其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这样的理解,略近于今日小说的含义,但是其价值定位仍然很低。小说地位的真正提升,得等到新文化运动重新确认了小说的文体价值之后。
1.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类。文言小说从最初的上古神话,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作品以及《世说新语》等作品的人物笔记,进而于隋唐时期形成“传奇”,至此,无论题材选择还是人物描写,都有了显著进步,形成了“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到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问世,标志着文言小说顶峰的到来。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书人的话本,故事的素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情感生态。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道路,作品中作家的主体意识逐渐凸显。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代表作品,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而《红楼梦》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迎来了它的巅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小说以白话文作为自己的书写语言,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欧洲小说作品创作思潮的营养,探索着中国小说发展的道路。现代文学时期,小说创作成就最高者当推鲁迅先生。
2.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
小说的通行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由这个定义,人们归纳出了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小说”的定义是不能概括所有小说文本的主要特征的。首先,我们来看“反映社会生活”这个说法,它只道出了一部分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功能;其实,小说还肩负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探索人性发展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他在《小说的艺术》中,曾以卡夫卡为例,这样评价小说的价值:“事实上,必须理解什么是小说……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小说家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类的可能性。但还是要强调一遍:存在,意味着:‘世界中的存在。’”在同一部作品中,他这样归结小说家的工作本质:“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从上述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兰·昆德拉将小说的职能从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解放出来,让它单纯地从事对人性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探索和表现。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把既成事实的“世界”和人性发展的可能性的渊薮——“存在”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区别。在他的创作理念中,小说的功能不是表现已经成为事实的社会生活,而是要以现存的世界为逻辑起点,探索人性尚未表现、但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以及我们因此可能会经历的生活图景。小说创作的这种探索并非意图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见,而仅仅是满足于对人性的未来图景作种种合乎逻辑的勾勒。这充分显示了小说作为一种超功利的审美艺术形式的基本特性。我们从这里可以窥见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米兰·昆德拉的影响。纵观20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欧美现代小说已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嬗变,它不再致力于反映现实世界,而是力图通过作家的内省和沉思去创造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它不再试图提供拯救世界于苦难迷惘的答案,而是竭力提出问题,用怀疑和质询,探讨人类自身面临的精神危机和思想困境。因此,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感受到非常浓郁的哲学气息。
另外,关于小说情节的完整性的界定,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小说创作发展到后来,已经不再强调生活形态的首尾完整了,它更加强调的是人性逻辑的完满自足。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舞会,向好友弗莱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项链。这串项链让马蒂尔德在那场舞会上出尽了风头,而它的丢失也让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辛苦劳作的代价去加以偿还。小说的最后,已经由一朵温室里的娇花变为了一个五大三粗的劳动妇女的主人公偶遇当年借给她项链的挚友,简短的攀谈后她才获悉:原来当初所借的项链根本就是廉价的假货!按照小说情节完整性的标准,我们可以说这篇小说的结构是残缺的,因为马蒂尔德在知道了当年所借的项链“顶多值500法郎”后将会做些什么,小说并未予以交代。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这篇小说的表现意图来看的话,就会发现,这篇小说的内在的逻辑,其实已经完整了。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至少完成了两个意蕴的传达:第一,它把一个柔弱、虚荣的女人从其生活常轨推出,让她跌入命运残酷的漩涡,在这一过程中检验出了她的内心深层潜在的品质(“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小说对探索和揭示女主人公的人性发展的可能性这个课题作了完整的呈现——从柔弱、虚荣,到勇敢地承担人生的重担。第二,小说通过一个令人极其意外的结尾,让读者深刻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主人公无情的嘲弄,由此表达了一种丰富难言的人生况味。由此可见,这个看起来尚未完成的结尾,既包笼了一个人性逻辑完整的嬗变过程,又以戛然而止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品不尽的余味。
3.小说的文本特征
我们看到了小说的创作实践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程,而小说形式规范的理论概括则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对小说文本特征的归纳也就是一种勉力为之的不得已。
(1)相对于诗歌和散文而言,小说文本具有更加庞大的信息容量
这里所说的“信息容量”,包括思想感情的多元错杂和人物事件的多维交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往往是比较单纯的,是同一意脉的流转变化所构成的同质意境的营造;而小说由于人物众多,因此,小说文本所表现的情感也就多元错杂,异质纷呈。散文所表现的事件往往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个片段,作家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将之表现为一种不与他人重复的审美内涵;小说所表现的事件,则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在较广的空间范围内,展现众多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演变、突转,以及人物与所处时代环境的互相影响,展示出作家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感受。
(2)相对于诗歌发挥想象,将所见的物象改造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主观感受的意象,形成独具个性的意境的技巧,小说更加注重把人物从其生活的常态中推出,让其在猝然而来的意外中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心理状态
这种技巧的使用,正好可以帮助作家实现立足于世界现实的逻辑起点,揭示人性深藏的奥秘、探索人性发展的各种可能的美学追求。《水浒传》中林冲的塑造,就是对小说的这一文本特征、文学技巧最典型的例证。林冲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体面的生活,有幸福的家庭,有美满的爱情,他对此非常满足,因此,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安于现状、心平气和。当高衙内垂涎林冲妻子的美色,并意图对之加以侵犯时,林冲已经开始离开他的生活常态了。这个时候,他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忍辱退让、委曲求全。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他被陷害、遭流放,依然未曾改变。直到林冲的好友陆谦也成为高俅和高衙内的帮凶,要彻底置林冲于死地时,才让林冲重返原来的生活的希望彻底破灭。此时,林冲的内心终于不再隐忍,一转而为快意恩仇、坚决果敢!当他被一步步推离生活的常态,一步步退让至人生的绝境时,我们终于一层深似一层地看见了这个人物内心潜藏的种种奥秘。由此,我们实现了对一个人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
(3)小说文本内部的人物之间,往往会形成一种情感生态的“错位”状态
在这种错位状态中,我们更容易看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层次,也更容易悟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受。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是他自我评价最高的作品。他曾对孙伏园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这篇小说,除了行文的平静从容,刻画人物于不露声色之中,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小说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心理错位。孔乙己最想做的,是捍卫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尊严和地位,因此,尽管经常缺钱,他还是会在买酒喝时做出一副阔绰的“排场”。小说写他到店喝酒时,特意描写了他支付酒钱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努力捍卫自己内心尊严感的艰辛与自得。可是,他的这种主观愿求和他的实际处境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唯一”,已经道出了他处境的尴尬:有钱有势的知识阶层那里,是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的;而短衣帮的平民地位,又为他所不屑。他就像《伊索寓言》中既不归属于鸟类、也不归属于兽类的蝙蝠,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中勉力撑持,捉襟见肘。而周围的人们并不体谅他的这份愿求和艰辛。每当他到酒店,便会有人取笑他,笑他脸上新添的伤疤,笑他偷了书又竭力掩饰偷书的事实,笑他被揭穿了掩饰之后的尴尬和窘迫……这里,我们看见了孔乙己捍卫尊严的需求和短衣帮获取笑料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同样的错位还发生在孔乙己和“我”之间。孔乙己想要通过向“我”传授“茴”字的四种写法来获取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而“我”则对此并不领情,冷漠地拒绝了孔乙己的热心教授。这样,孔乙己不是遇到热闹的调侃和嘲笑,就是受到冷漠的拒绝与疏离,他的愿望,注定落空;他的命运,注定无人关注……鲁迅先生通过这种人物之间情感生态的错位,充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情冷淡、人情凉薄的人生感受。
二、小说文本的解读策略
1.策略之一:关注叙述的视角,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效果、阅读感受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小说语言的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已经悄然变化了。例如《水浒传》第八回末尾至第九回开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往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叙述人称并没有改变,始终是第三人称,但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的突然出现,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视角叙述:先是听见“雷鸣也似的一声”,紧接着看见一条铁禅杖飞过来,然后自己手中的水火棍被隔脱手了,这时才看见了禅杖的主人——一个胖大和尚,再定睛细看时,才看清了这和尚的装束、打扮和行头。这种写法,在保持人称不变的同时,添加了叙述角度的变化,读者的阅读感觉因此而变得丰富生动。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不同的人去看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叙述视角的变换,会造就不同的故事风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1)全知视角,也可称“上帝视角”。在这种叙述视角中,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能,而且不必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历史、现在、未来全在他的视野之内,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他全都知晓。这种视角之下,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甚至连无人知晓的人物的内心隐秘,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种叙述视角最大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鸿篇巨制的作者的青睐。它的第二个优势是便于全方位、灵活多变地描述人物和事件,使叙事形态显出恢弘大气而又变化多端的特点。这种叙述视角如果运用不当,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它容易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使读者觉得叙述内容与自己有一定距离、没太大关系;而叙述者过多地撇开故事进程跳出来突兀地进行说教,也容易让读者感到厌烦。
(2)内视角。指叙述者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觉的角度进行叙述。在这一视角中,叙述者不能像上帝那样,超越人物自身的知觉和感受,也不能撇开人物跳出来说三道四。此时,叙述者就等于这个人物,他置身故事发展流程,经历自己的人生,同时讲述亲身经历或转述见闻所得,其叙述语言的可信度、亲切感自然胜过了全知视角的叙述语言。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类型,前者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而后者则让人有一种身在局内却又冷眼旁观的省思感。例如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就是用主人公视角,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的。读者读到意兴酣畅处,会觉得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仿佛正是自己在那了无一人的荒岛上开创着自己伟大的业绩!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则采取的是见证人视角,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在总体上是一个对孔乙己命运的旁观者,因此,读者会感觉到这个“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疏离和冷淡。而这种感觉,与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表现的人情凉薄的人生感受,又是非常一致的。这就是这篇小说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3)外视角。指叙述者置身于事件进程之外,对所叙述的事件知之甚少,他仅仅在事件的外围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这种叙述视角最为突出的优点是叙述语言极富戏剧性。它的“不知性”又带来一个优点:使叙事富有悬念,令读者欲罢不能;使事件本身愈发耐人寻味。在这方面,海明威的《杀人者》就是人们交口称赞的代表:酒店的两位“顾客”的真实身份和他们来酒店的目的,在小说开篇除了他们本人外谁也不知道,这给读者造成悬念并激活了他们“解谜”的期待,杀人计划的内幕只有那个将被谋杀的人知晓,可他又闭口不言。直至终篇,读者所期待的“解谜”也未实现,然而这却使他们开始思索比事件本身更深刻的问题。叙述者在小说结尾处让读者看到尼克因觉得“太可怕”并决定离开此地,这会唤醒敏锐的读者的“共情”体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荒谬、多么可怕的世界里啊!这种叙述视角的第三个优点是让读者面临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因而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想象会得到充分的调动。这种叙述视角的缺点是很难进入人物内心,不利于深度、全面地刻画人物。
2.策略之二:关注典型意象的丰富内涵,对我们领会小说的神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文本中随着情节的推进,有的时候会出现某个特别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它所具有的内涵相当丰富,在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文本的精髓时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水浒传》第十一回“杨志卖刀”的故事中,杨志所卖的刀,就是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典型意象。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这口宝刀,也是他祖上留下之物。这口宝刀有什么特点呢?杨志说:“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与宝刀的三大优点相对应的,是杨志本人的三大不得意: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杨志空有绝世武艺,不遇明主,只好处处委曲求全;宝刀吹毛得过,杨志一心“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过不了“名缰利锁”这一关,难展大丈夫气概;宝刀杀人不染血,杨志不得已杀死一个泼皮无赖,却因此惹得官司缠身,令人慨叹“好汉蒙尘”!这口刀的优点,象征着杨志理想的人格高度,而小说处处用相反的情节来强化杨志生命的现实与这理想的背道而驰。最有意思的是,当杨志最后被判从轻发落,他的这口祖上留下的宝刀却被“没官入库”——这也预示着杨志对自己的人生期待,最终是要被官府彻底否决和埋没的,他的落草为寇,在此已经用这口宝刀的际遇做了巧妙的暗示。
3.策略之三: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文本的实际内涵,加以比照与融合,丰富从文本中获得的审美感受
小说家创作的主观动机,和小说文本在实际上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往往是有一定出入的。文本一旦被创造出来,便脱离了创造者的庇护,而具有了自己独立的命运轨迹。这时候,一方面需要尊重作者的主观表达意图,探察作者在文本中所注入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也要懂得“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解读理念,立足于自己的时代环境和主体感觉,把该文本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内涵来!这样,我们才会在以文本为核心的作者、世界(时代环境)、读者相交织的四个维度上把文本解读出立体、丰富的审美内涵来!我们以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创作动机和该小说文本被后世读者所解读出来的主旨界说的比照来说明这一问题。《红楼梦》的主旨界说,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末世预言说”——该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对四大家族腐朽败落的揭露和描绘,隐喻了封建王朝的没落并预言了封建社会的终将灭亡的命运。这样的观点可以在小说文本中找到一些依据,但曹雪芹不是一位思想家和理论家,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因此,他创作出来的这个文本也并不是一篇社会政治论文,不是要通过严密的事实、逻辑论证来证明他所生活的王朝必然灭亡这样一个结论。关于《红楼梦》主旨,还有一种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禅道说”,即通过一个庞大的象征、寓言结构,来抒写作家历尽繁华,见证其终成枯落之后勘破世情的大彻大悟的意境。这种观点在小说中也能找到不少依据,比如“太虚幻境”的设定、“警幻仙姑”的命名、《好了歌》及其注解词的咏唱、“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等等。但这也只是小说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不能完全涵盖小说文本的思想内容。《红楼梦》主旨的第三种观点,是“悼红说”——为那些在作者生命中出现过、又消逝了的美丽的女子们,献上一曲情意真挚、哀婉动人的挽歌。这个观点,在小说中也能找到比较多的根据,比如小说前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造访的一个地方名叫“薄命司”,警幻仙姑设宴招待他时请他喝的酒叫做“千红一窟(谐音‘哭’)”“万艳同杯(谐音‘悲’)”,曹雪芹自述他删改这个石头所记的故事的地点就叫“悼红轩”!与“悼红说”一时轩轾的,则是“女性赞美说”。这一主旨的归纳主要来自小说中这样的自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小说中作家借冷子兴这个人物之口转述贾宝玉对“女儿”的高度推尊:“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他这样表示自己对女性的尊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我们可以看到,同一部小说,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从读者的自身立场出发,从小说文本的信息出发,我们可以分别提炼出不同的主旨,而这些主旨,都是有所依据的。于是,我们体会到一个事实: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的主题如同交响乐,往往是多声部组合而成的复调,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思想呈现。这样的阅读体会,可以帮助我们首先从宏观上感受到小说文本的庞杂丰富的审美内涵。
4.策略之四:运用“原型理论”来把握小说的内在结构,并见出它在文学文本序列当中的互文性、承递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文学审美的纵向顿悟
“原型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他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在个体的潜意识层面之下,还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层面,那不是个体单独持有的意识特征,而是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共同享有的源自其祖先生活记忆沉淀的深层心灵共同体,这个心灵共同体,就是他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而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造时,积淀在其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记忆就可能出现,赋予艺术家的创造以一种特定的形式,这种形式被他称为“原始意象”,也就是他所说的“原型”。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这样表述“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的关系:“除了我们的直接意识——这是一种完全个人性的,而且我们确信是唯一的心理经验(即使我们再附加上个体无意识),还存在着一种集体的、普遍的、对所有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非个体性的第二心理系统。这种集体无意识并不依赖个人而得到发展,而是遗传的。它由各种预先存在的形式即原型所组成,这些原型只能次生性地变为意识,给某些心理内容以确定的形式。”他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这样阐发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意识层次之下的一个相对很薄的层次,集体无意识与此不同,它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变成意识,也不能靠任何一种精神分析技术把它追忆和再造出来,因为它既非被压抑的又非被遗忘的。不应把集体无意识设想为一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它不过是一种以记忆的意象所特有的形式——也就是附着于大脑的组织结构而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潜能。不存在天生的思想,但存在着天生的思想潜能,它给无边的幻想设定疆界,是我们的幻想活动保持在某些范畴以内:一种前思想(a priori ideas),其存在似乎只能从其效果方面来认识。它们只出现在成型的艺术素材中,作为构成艺术作品的支配原则。这也就是说,只有依据已完成的作品进行推断,我们才能重构原始意象的本来面目。”根据荣格的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只有德国人,才能创造出浮士德这个形象;只有英国人,才能创造出哈姆雷特这个形象;只有西班牙人,才能创造出堂·吉诃德这个形象——因为它们是分别从这三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生长出来的“原始意象”(原型),代表的是这三个民族从远古到现在共同的精神积淀。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这两个概念与艺术创造关系的阐发,可以给我们解读小说文本提供一种借鉴:某些小说的文本也可能源自小说家所属民族的群体心理积淀,而其形式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群体心理中共有的“原型”。如果能够在不同小说文本中发现相同的原型,也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这些小说文本的亲缘关系,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美学内涵,并在纵向比照的过程中更具体地感悟同一原型在不同的小说家那里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例如,郭初阳老师在解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就诱导学生关注它的叙事元素和结构模型,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了《项链》的叙事间架是直接沿用了童话故事《灰姑娘》的叙事模型而略有变化这一结论。师生在课堂上探究这个问题时,发现了两个作品在叙事元素的结构模型上的惊人相似:女主人公都生不逢时、处境痛苦;她们都得到机会一展自身的美丽、绽放生命的光彩;她们得到的机会都是参加舞会;为了参加舞会,她们都得到了一位女性的帮助;在往返舞会的路上,她们都乘坐了马车;在舞会上她们都光彩照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舞会结束后,她们都丢失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从这些元素的提炼和归纳中,学生发现,原来莫泊桑的《项链》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灰姑娘》的叙事模式!但是,这两个故事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仍然是有着巨大差异的。童话故事表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思想,并且最终是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美满结局;而莫泊桑的《项链》则在小说中寄寓了对人的命运的偶然性的深深喟叹,并且通过将人物推出常轨的手段揭示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精神特质,显示了莫泊桑作为一位小说家敏锐、深刻的生命感觉!
三、小说文本教学内容的选取
1.第一个可以选取的内容是人物形象的鉴赏
小说家创作小说的一个核心使命,就是塑造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展现自己对人性深度的理解和探索,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人物塑造的成功,是小说写作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特征,发掘和提炼出作者附着在人物形象上的鲜活、独特的生命感受。
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讲述了一个唯美而感伤的爱情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要表达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出于这样的动机,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纯真动人的少女形象,那就是翠翠。
要读懂这部小说,把翠翠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透彻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我们从作家笔下看到翠翠是纯粹的“自然之子”: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她的身世令人怜悯:刚出生便已父母双亡,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独门独院地居住在城外碧溪岨白塔下。情窦初开的她没有母亲的关怀与指引,没有同龄女伴的交流与触发,没有丰富的社会资讯(书籍、影视)来给她爱情观念的灌输与启蒙,因此,她在猝然遭遇爱的初体验时,是懵懂蒙昧、不知所措的。对此,作家这样叙述: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翠翠,你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正是因为这样的懵懂蒙昧,才让她在体验爱情之时无法产生理性的自觉,让她面对心爱的人时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这造成了她和傩送情感沟通上的错位和误解。最后,她只能日日守候在白塔之下、山崖之上,无望地等待着那个人的归来……
我们懂得了这个人物,也就懂得了萌芽在她纯美的心灵之中、发生在她与傩送之间那份爱是何等的浑朴与珍贵了!
2.第二个可以选取的内容是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功能
好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舞台,而且对情感氛围的烘托、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对人物命运的突转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对风雪的描写,可以非常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对风雪的描写总计有四处: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②“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④“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的猛”。
小说前文写到林冲刺配沧州,得到了他曾经帮助过的李小二的报答和照顾。李小二在自家开的酒店中见到了“东京来的尴尬人”,其可疑的行迹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把这件事告诉林冲。林冲询问了那个人的长相,得知正是出卖了他的陆虞侯,心下大怒,专门上街买了把解腕尖刀随身带着,以备见到仇人时将之手刃!结果没有见到仇人,却反而被调到了大军草场去做看守,境遇变得比从前更好了,这令林冲迷惑不解……小说对雪的描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仇人已至而图谋未明,天下虽大,留给林冲行走的道路却愈发的狭窄、逼仄,因此,当我们读到前三则对风雪的描绘时,会直觉到林冲的人生再次陷入了重大的危机——这就是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典型例证。因为风雪骤至,林冲在新的居所感到无法保暖,于是用老军留给他的葫芦外出打酒,由此便引出了下面的情节发展——这就是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典型例证。等林冲打酒回来,才发现因为风雪太大,他所住的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塌了;无处栖身的林冲,无奈之下只好走进打酒途中经过的山神庙里,打算暂住一宿。正是在山神庙里,他看见了草料场起火,听到了陆虞侯等人在庙门外说着谋害他林冲的阴谋!这个时候的林冲,一反之前的隐忍退让、委曲求全,快意恩仇,手起刀落,痛快而残忍地杀掉了他的几个阴魂不散的仇敌。这时,人物的性格逻辑和命运轨迹都顺理成章地完成了一次突转——这就是环境描写造成人物命运突转的典型例证。当林冲已经报得大仇,决定落草为寇时,小说中对“雪”的描写不再用“紧”字形容,而换成用“猛”字描绘。一字之易,我们仿佛真切地感觉到了林冲此时内在心境的急剧变化,由之前的畏缩懦弱,变为现在的果决豪迈!一个“猛”字,不仅写出了雪势的无以复加,更对林冲此时的生命气质作出了最传神的点睛!
3.第三个可以选取的内容是对情节变化的梳理
对情节变化进行梳理,以此见出人物是怎样从他的生活常态被推入超乎常态的困境,从而击破其表层的心理状态,逼使其深层的心理特质显现出来,实现对人性多层次奥秘的探索,表达对人生命运变迁的慨叹。
应用信息
- 大小:18MB
- 厂商:暂无
- 包名:com.miduo.novel
- 版本:5.5.11
- MD5值:d8e5f4674ae2ddd02d62894d935f3cf8
热门安卓软件
更多-
1
jmcomic.2.0.mic官网下载
小说漫画 2024-11-03 -
2
AcFun黄化流鼻血版
小说漫画 2024-08-19 -
3
蛙漫2(台版)官方版
小说漫画 2025-04-13 -
4
acfun黄化版流鼻血中文版
小说漫画 2025-04-13 -
5
jmcomic手机版.2.0
小说漫画 2024-11-03 -
6
香香腐竹官方版正版免费
小说漫画 2025-04-09 -
7
jm21.7.6(这个绝对能找到)
小说漫画 2025-04-01 -
8
ehviewer最新版本1.9.8.6
小说漫画 2025-04-09 -
9
华康pop字体下载
精品软件 2024-07-16